用Writefull AI检测图片是否生成的教程
如今AI生成图片的技术就像长了翅膀的魔法师,随手一挥就能变出雪山、星空、甚至不存在的人物,逼真得让你忍不住怀疑自己的眼睛,可生活里总有些“科技与狠活”的图片混在其中,比如朋友圈里号称“实拍”的绝美风景,其实是AI画的;电商平台上“实物图”的商品,拿到手却发现和图片差了十万八千里,这时候,Writefull AI就像一双火眼金睛,专门帮你给图片做“体检”,看看它到底是真实世界的记录,还是AI算法的“杰作”,学会用它,以后再看到惊艳的图片,你就能笑着说:“让我康康,这到底是不是AI画的!”
注册并登录Writefull AI账号
第一次接触Writefull AI时,我还以为注册会很麻烦,结果打开官网一看,流程简单得像喝口水,官网首页干干净净,没有花里胡哨的弹窗,右上角那个“注册/登录”按钮像个热情的向导,一眼就能看到,点击进去后,注册方式有两种:邮箱或者手机号,我选了手机号,输入号码后点击“获取验证码”,手机“叮”的一声就收到了短信,把6位数字填进去,再设置一个密码——这里要注意,密码得包含字母和数字,不然系统会像个严格的老师一样提醒你“密码强度不够哦”。
设置好密码,点击“注册”,屏幕上立刻跳出“注册成功”的提示,紧接着自动跳转到登录页面,输入手机号和密码,登录按钮一点,整个过程不到2分钟,比泡一杯速溶咖啡还快,登录后的界面像个整洁的工作台,左边是功能菜单,中间是主要操作区,右边还有个“新手小贴士”,用卡通图标告诉你第一步该做什么,完全不用担心上手难。
找到图片检测功能入口
登录后我盯着界面看了几秒,左边的功能菜单里列着“文本检测”“图片检测”“文档分析”几个选项,每个选项旁边都配了小图标,“图片检测”的图标是一个相机加放大镜,形象得就像在说“我就是干这个的”,点击它之后,中间的操作区瞬间变了样,原本空白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大的蓝色方框,里面写着“点击上传图片,或拖拽文件到此处”,下面还标注着支持的格式:JPG、PNG、WEBP,甚至连TIFF这种不常见的格式也包含在内,看来开发者考虑得还挺周全。
方框下面还有一行小字:“单次最多上传5张图片,每张不超过20MB”,我当时心里嘀咕:“20MB?我手机里的照片大多也就5MB左右,这个限制完全够用了。”旁边还有个“常见问题”的链接,点进去能看到“检测需要多久”“支持哪些AI生成模型”之类的解答,不过我急着试试功能,就先把它记在心里,想着以后遇到问题再来翻。
上传需要检测的图片
我从手机相册里挑了两张图:一张是上周去公园拍的樱花,花瓣上还沾着露水,阳光透过树叶洒在上面,真实得能闻到花香;另一张是前几天用AI生成的“未来城市”,高楼大厦之间飘着会飞的汽车,天空是渐变的紫色,好看是好看,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,回到Writefull AI界面,我点击那个蓝色方框,电脑弹出文件选择窗口,找到这两张图片,按住Ctrl键一起选中,点击“打开”。
图片开始上传时,方框里出现了两个进度条,像两只努力爬楼梯的小蜗牛,慢慢从0%涨到100%,过程中我故意试了试拖拽上传——把桌面上的另一张AI生成的猫咪图片直接拖进方框,进度条立刻多了一个,上传速度和点击上传差不多,看来两种方式都很顺畅,上传完成后,每张图片下面都显示了文件名和格式,旁边还有个小小的“删除”按钮,万一传错了图,点一下就能删掉,不用重新来过,这个细节挺贴心的。
设置检测参数(可选)
上传完图片,界面下方跳出了“检测参数设置”的面板,就像去餐厅点菜时服务员递来的菜单,让你选“基础套餐”还是“豪华套餐”,第一个选项是“检测精度”,分“快速检测”和“深度检测”,快速检测旁边写着“10秒出结果,适合初步判断”,深度检测则是“30-60秒,分析更细致,支持生成模型识别”,我想了想,既然是教程,当然要试试深度检测,就像做体检,全面一点才放心。
第二个选项是“是否分析生成模型”,勾选后会显示“检测图片可能由哪些AI模型生成(如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等)”,我好奇AI能不能看出图片是用哪个“画笔”画的,就把这个选项也勾上了,设置完参数,面板右下角有个“确认设置”按钮,点击后按钮变成灰色,上面显示“参数已保存”,好像在说“放心吧,都按你说的来”。
启动检测并等待结果
参数设置好后,界面顶部出现了一个醒目的橙色按钮——“开始检测”,按钮上的文字还闪着淡淡的光,像在向我招手,我深吸一口气点击它,瞬间,每张图片下面都出现了一个旋转的加载图标,像个不停转圈的小陀螺,旁边还有一行文字:“AI正在分析图片,请耐心等待哦~”,等待的时候我没闲着,盯着加载图标看,发现它转起来还挺有节奏感,像是在跳一支轻快的圆舞曲,原本有点紧张的心情都放松了不少。
大概过了40秒,第一张樱花照片的加载图标停了,屏幕上“唰”地跳出检测结果;又过了15秒,另外两张AI生成的图片也完成了检测,整个过程比我想象的快,原本以为深度检测要等很久,结果就像泡一碗泡面的功夫,结果就出来了,效率绝绝子。
查看并解读检测报告
先看那张真实的樱花照片,检测报告的标题是“检测结果:高概率真实图片”,下面是一个绿色的进度条,显示“AI生成概率:5%”,报告里写着“图片光影过渡自然,花瓣纹理细节符合真实植物特征,无AI生成常见的模糊边缘或色彩断层,判定为真实拍摄图片”,我凑近屏幕看了看,报告还贴心地用红色方框标出了几个“真实特征点”,比如露水的反光、树叶的叶脉,每个点旁边都配了文字解释,就像老师在试卷上给你圈出得分点。
再看那张“未来城市”AI图,报告标题变成了“检测结果:高概率AI生成图片”,进度条是橙色的,“AI生成概率:98%”,下面的分析写着“建筑边缘存在轻微模糊,天空渐变色彩过渡生硬,悬浮汽车的阴影角度与光源方向不符,符合Stable Diffusion模型生成特征”,最有意思的是“可疑区域标记”,图中天空和汽车的位置被黄色圆圈圈起来,鼠标放上去会弹出提示:“此处色彩分布不符合自然物理规律,为AI生成典型特征”,我这才恍然大悟,难怪之前觉得图片不对劲,原来问题出在这里。
对比真实图片与AI图片的检测差异
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区别,我把真实樱花图和AI猫咪图的报告并排放在一起对比,真实图片的“AI生成概率”进度条像个害羞的小姑娘,只露出一点点橙色;AI图片的进度条则像个吃饱的胖子,橙色占了满满一大格,报告里的“特征描述”也完全不同:真实图片提到“自然噪点”“随机细节”,AI图片则出现“规律化纹理”“过度完美”这样的词。
我还发现一个小细节,真实图片的报告末尾有一句“建议:可放心作为真实素材使用”,而AI图片的报告则是“建议:用于创作时请注明‘AI生成’,避免误导他人”,这个提醒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,不仅告诉你结果,还帮你考虑后续该怎么做,对比完之后,我好像明白了Writefull AI的“检测逻辑”——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,通过观察图片里那些“不自然”的小线索,比如光影、纹理、细节,来判断图片的“出身”。
保存或分享检测报告
看完报告,我想把结果保存下来,万一以后需要给别人看呢?在每张报告的右上角,我发现了两个按钮:“保存报告”和“分享报告”,点击“保存报告”,弹出一个选项框,问我要保存成“PDF格式”还是“图片格式”,我选了PDF,因为PDF能保留报告里的所有文字和标记,方便查看,点击确认后,文件自动下载到了电脑的“下载”文件夹,打开一看,报告排版和网页上一模一样,连颜色和标记都没走样。
“分享报告”按钮也很好用,点击后生成一个短链接,下面还有“复制链接”和“发送到邮箱”两个选项,我复制链接发给同事小王,他秒回:“绝绝子!我昨天还在纠结那张产品图是不是AI的,现在用这个一查就知道了!”看着他发来的惊叹表情,我突然觉得这个工具不仅实用,还挺有“社交属性”,能帮大家一起避坑。
检测时遇到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
用Writefull AI的过程中,我也踩过两个小坑,不过很快就解决了,这里分享给大家,第一个问题是“上传图片失败”,有一次我传了一张PSD格式的图片,系统弹出提示:“不支持该格式,请上传JPG、PNG、WEBP或TIFF格式”,后来我用画图软件把PSD转成PNG,再上传就成功了,原来工具虽然支持多种格式,但也不是“来者不拒”,遇到上传失败,先看看格式对不对,大小有没有超过20MB。
第二个问题是“检测超时”,有次网络不太好,深度检测到50%就卡住了,进度条一动不动,我当时有点慌,后来想起界面右上角有个“刷新检测”按钮,点击后系统重新开始分析,这次顺利完成了,如果遇到超时,别着急关闭页面,先试试刷新检测,大部分时候都能解决,还有人可能会觉得报告里的“特征描述”太专业,看不懂“色彩断层”“规律化纹理”是什么意思,其实报告里每个专业术语旁边都有个小问号,鼠标点一下就会出现通俗解释,色彩断层:AI生成图片中,相邻颜色过渡时出现的明显线条,像水彩画没晕染开”,瞬间就明白了。
用Writefull AI检测图片的小技巧
用得多了,我也摸索出几个小技巧,能让检测效率更高,比如检测多张图片时,可以先批量上传,再统一设置参数,不用传一张设一次,节省时间,要是你经常需要检测同类型的图片,比如电商卖家检测商品图,还可以在“个人中心”的“检测设置”里保存“常用参数”,下次直接调用,不用重复勾选选项,检测AI生成图片时,尽量选“深度检测”并勾选“生成模型分析”,这样不仅能知道是不是AI生成的,还能了解它的“出身”,以后看到类似风格的图片,心里就更有数了。
有次我用深度检测分析一张AI生成的“古风人物”图,报告显示“可能由Midjourney V6生成”,后来我去Midjourney官网看了V6的案例,发现风格确实很像,就像认出了“老朋友的笔迹”,这些小技巧就像给工具“装了加速器”,让它用起来更顺手。
现在再打开朋友圈,看到那些“绝美风景”“神奇动物”的图片,我都会下意识地用Writefull AI检测一下,看着报告里清晰的分析和结论,心里踏实多了,这个工具就像一个随身携带的“图片打假助手”,不管是刷社交媒体、网购,还是做设计找素材,都能帮你擦亮眼睛,让那些“科技与狠活”的AI图片无处遁形,学会用它,你也能成为朋友圈里的“图片辨真小能手”,是不是很心动?赶紧去试试吧!
欢迎 你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