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享设计使用教程指南 享设计作品定价策略,从新手到高手的实战指南

享设计作品定价策略,从新手到高手的实战指南

发布时间: 浏览量:2 0

在享设计这个汇聚了万千创意的平台上,设计师们用线条、色彩和灵感编织出一个个作品,却常常在定价这道坎上犯难:定高了怕吓跑客户,定低了又觉得亏了本事,甚至有人调侃“设计费还不够买杯奶茶”,定价不是拍脑袋的数字游戏,而是一门需要平衡成本、市场和价值的手艺活,今天我就把自己从“定价小白”到“客户点头买单”的实战经验拆解成可落地的策略,帮你在享设计上既不“为爱发电”,也不“漫天要价”,让每个作品都能卖出它该有的价值。

拆解设计成本:定价的地基工程

定价前先问自己:你愿意用低于成本的价格卖掉作品吗?我猜答案是“NO”,成本就像定价的地基,没有扎实的地基,再花哨的定价策略都是空中楼阁,我刚开始在享设计接单时,接过一个LOGO设计,当时觉得“随便画画就能搞定”,报价800元,结果熬了三个通宵改了五版,算下来时薪还不到30元,气得想把电脑砸了——这就是没算清成本的下场。

那成本到底该怎么算?我总结了“三笔账”,第一笔是时间账,把从沟通需求到最终交付的每个环节都掐表记录:和客户沟通1小时,构思方案3小时,初稿绘制5小时,修改2小时,交付收尾1小时,总共12小时,假设你希望时薪80元(这个数字可以根据你的专业度调整),时间成本就是12×80=960元,第二笔是物料账,比如你用了付费字体、正版图库素材,或者打印样品的费用,这些都得加进去,我上次做画册设计,买了套商用字体花了199元,这部分直接算进成本,没什么好犹豫的,第三笔是学习账,你为了提升技能报的课程、买的工具,其实都是在给作品“充值”,我去年学3D建模花了5000元,平摊到每个相关作品里,也算一笔隐性成本,把这三笔账加起来,就是你的“底价”,低于这个数,宁可不接,也别让自己“亏本事”。

扫描市场行情:别让“内卷”带偏你的定价罗盘

算完成本,是不是直接把底价乘以2就完事了?没那么简单,定价就像在市场里开车,你得看清楚路况——别人都开什么车,车速多少,有没有“飙车党”(低价内卷者),我之前给一个奶茶店设计包装,成本算下来1500元,想着报2000元应该合理,结果客户甩来一张截图:“你看享设计上别人才800元,你这也太贵了吧?”我点开一看,那所谓的“设计”就是套了个模板,连店铺名字都是用默认字体改的,那一刻我才明白,不了解市场行情,你的定价在客户眼里就是“狮子大开口”。

怎么扫描市场行情?分享个我的笨办法:在享设计搜索和你同类的作品,比如你做LOGO就搜“LOGO设计”,做海报就搜“海报设计”,然后按销量排序,看前20个作品的价格区间,你会发现,价格像个金字塔:塔尖是原创定制,价格3000元以上;中间是半定制化设计,1000-3000元;塔底是模板套用,500元以下,你得先搞清楚自己在哪个层级——如果你是科班出身,能独立原创,就别往塔底凑,那里的“内卷”能把你卷到怀疑人生,我有个朋友,明明手绘功底超强,非要和模板卖家比价格,结果天天熬夜改稿,赚的钱还不够买眼药水,后来他把作品定位在“原创插画定制”,价格提到2500元起,反而接到了更多注重品质的客户,市场不是只有低价一条路,找到你的“价格舒适区”,比跟着别人“卷”更重要。

给作品贴标签:定位决定定价天花板

同样是一杯咖啡,在便利店卖10元,在网红咖啡店能卖35元,差别在哪?标签,你的设计作品也一样,想卖高价,就得先给自己贴个清晰的“价值标签”,我刚开始在享设计接单时,什么活都接:LOGO、海报、名片、甚至PPT美化,结果客户觉得我“啥都会但啥都不精”,报价1500元都嫌贵,后来我专注做“餐饮品牌视觉设计”,作品集里全是火锅店、面包店的案例,客户一看就知道“哦,他懂餐饮行业的调性”,报价3000元反而更容易被接受——这就是定位的魔力。

怎么给作品贴标签?你可以从两个维度入手:行业和风格,行业上,比如专注“宠物用品设计”“国潮茶饮包装”“科技公司VI”,越细分,客户越觉得你专业,风格上,是极简风、复古风还是插画风?我有个设计师朋友专攻“蒸汽波风格海报”,作品辨识度超高,客户找他就是冲这个风格来的,价格自然由他说了算,贴标签不是让你“画地为牢”,而是让你在客户心里占据一个“专属位置”,就像提到“奶茶”会想到某茶,提到“火锅”会想到某底捞,提到“餐饮设计”,客户能第一个想到你,你的定价天花板自然就高了,我现在在享设计的店铺简介里直接写“专注新消费品牌视觉设计,擅长用色彩讲品牌故事”,咨询的客户大多直奔主题,很少再拿低价模板来比价了。

设计差异化套餐:让客户“多花点也乐意”

定价时最尴尬的是什么?客户说“太贵了,能不能便宜点?”你降了价,心里憋屈;不降,单子可能就飞了,有没有办法让客户主动“多花钱”?当然有,那就是设计“差异化套餐”,就像去快餐店,你本来只想买个汉堡,结果看到“汉堡+薯条+可乐”的套餐更划算,不知不觉就多花了钱,我把这个思路用到设计定价上,效果出乎意料的好。

我设计了三个套餐:基础版、进阶版、尊享版,基础版包含设计初稿+2次修改+基础源文件,满足客户“能用就行”的需求;进阶版在基础版上多3次修改+品牌应用规范(比如LOGO在名片、海报上的使用规则),适合对细节有要求的客户;尊享版则是“一条龙服务”,除了设计本身,还包含3个月的售后小调整+社交媒体宣传图设计,直接帮客户把设计落地,刚开始我担心没人选尊享版,结果第一个月就有客户下单,理由是“省得我再找别人做宣传图,一站式搞定更省心”,差异化套餐的妙处在于,它让客户觉得“多花的钱是买了额外的价值”,而不是“被坑了”,我之前给一个服装店设计LOGO,基础版报价1800元,客户犹豫了,我顺势介绍进阶版2500元,包含LOGO在吊牌、包装袋上的应用设计,客户一算:“单独设计吊牌可能还得花1000元,这个套餐反而省钱了!”当场就拍板了,现在我的订单里,选进阶版和尊享版的客户占比超过60%,客单价比之前单纯报“一口价”时提高了40%。

动态调价:给定价装个“弹性弹簧”

定价不是刻在石头上的数字,市场在变,你的作品价值也在变,所以定价得有“弹性”,就像弹簧,该伸的时候伸,该缩的时候缩,才能适应不同的“压力”,我刚开始定价时很死板,不管什么情况都是一个价,结果旺季忙不过来,淡季又没单子,后来学乖了,给定价装了个“弹性弹簧”,收益反而更稳定了。

什么时候“伸”?旺季的时候,每年的双11前、春节前,都是设计需求的高峰期,客户急着赶在节前上线物料,这时候我的定价会比平时上浮10%-15%,并且明确标注“加急费”——3天内交付加收30%,1天内交付加收50%,别不好意思提加急费,你的时间也是成本,熬夜赶工凭什么不值钱?去年双11前,一个电商客户找我设计活动海报,要求两天内出稿,我直接报了加急价,客户虽然肉疼,但还是付了——因为他知道,错过双11,损失的比加急费多得多,什么时候“缩”?淡季或者遇到“潜力客户”时,比如每年的3-4月,设计需求相对较少,我会推出“老客户回馈价”,在原价基础上打9折,既能留住老客户,又能填补订单空缺,遇到那种品牌理念好、有发展潜力的初创客户,我也会适当让利,比如降低首次合作价格,但要求对方允许我把作品放进案例集——好案例带来的后续订单,可比眼前这点差价值钱多了,这个“弹性弹簧”让我在享设计的订单量波动小了很多,再也不用“旺季忙成狗,淡季啃骨头”了。

应对砍价:把“拉锯战”变成“价值展示会”

就算你做足了前面所有功课,客户砍价还是难免的,砍价不可怕,可怕的是你只会说“不行,这已经是最低价了”,我以前就是这样,结果客户直接回复“那算了”,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,后来我发现,应对砍价的关键不是“守住价格”,而是“展示价值”——让客户觉得“这个价买得值”,而不是“能不能再便宜点”。

分享几个我屡试不爽的话术,当客户说“别人家更便宜”时,我会说:“我理解您想控制成本的心情,不过您可以看看我给XX品牌做的设计(拿出案例),他们之前也用过低价设计,结果上线后客户反馈‘没特色’,后来找我重新设计,销量提升了20%,设计不是快消品,好的设计能帮您的品牌多赚钱,您觉得是省几百元设计费划算,还是让品牌更有竞争力划算?”用案例说话,比空口说白话有力多了,当客户说“我预算有限,能不能少点”时,我会主动“拆服务”而不是“降价”:“如果预算确实紧张,我们可以先做基础版设计,把核心的LOGO和主视觉定下来,后续您预算够了,再补做应用部分,这样您既能控制成本,也不影响项目推进,您看怎么样?”大多数客户都会接受这种方案,因为你帮他解决了预算问题,而不是单纯拒绝他,我最近遇到一个客户,上来就砍价30%,我没直接拒绝,而是说:“我可以给您优惠,但需要您配合一下——允许我把这个项目的设计过程做成案例分享,帮我在享设计涨涨粉,您看行吗?”客户觉得“占了便宜”,我也得了案例,双赢,砍价不是“敌我矛盾”,而是“合作谈判”,你的目标是让客户明白“你的作品值这个价”,而不是和他比谁更能“磨”。

案例参考:从“踩坑”到“拿捏”的定价进化史

说了这么多理论,不如看几个真实案例,或许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,我在享设计认识的设计师小C,刚开始定价完全凭感觉,做个宣传单页报价500元,客户还觉得贵,结果改了10版,差点把自己改抑郁,后来她跟着我算成本、看市场,现在一个宣传单页报价1500元,客户反而更爽快——因为她会在报价时列出“服务清单”:包含3次沟通、2版初稿、5次修改、源文件交付,客户一看“这么多服务,1500元挺值”,小C现在常说:“以前定价是‘猜盲盒’,现在是‘明算账’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

还有设计师老K,他的故事更有意思,老K擅长UI设计,一开始定价2000元/页面,结果发现客户总拿他和外包团队比价,后来他调整策略,专注“高端APP UI设计”,主打“用户体验优化”,把每个页面的报价提到5000元,还推出“设计+用户测试”套餐,有个客户不信邪,找他做了一个页面,上线后用户留存率提升了35%,现在成了他的“回头客”,每次上新功能都找他设计,老K说:“以前我觉得定价越低越容易接单,现在才明白,你敢定高价,客户才会觉得你有料——前提是你真的有料。”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,定价不是一成不变的,它会随着你的能力、市场和客户认知一起“进化”,从“踩坑”到“拿捏”,中间只差一套科学的策略。

在享设计做设计,定价就像给作品“开工资”,开低了,作品委屈;开高了,客户犹豫,但只要你把成本算扎实、把市场看清楚、把价值讲明白,定价就会从“头疼事”变成“开心事”,你的设计是用灵感和汗水换来的,它值得被合理定价,现在就打开你的享设计后台,按照这篇文章的方法,给你的作品重新“定价”吧——或许下一个“接单接到手软”的设计师,就是你。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请填写验证码

评论列表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