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Voicenotes AI创作抒情类纯音乐,提示词生成全攻略
Voicenotes AI就像一位藏在屏幕后的音乐魔法师,只要你递上“正确的咒语”,它就能用音符编织出流淌的情感,但不少朋友在生成抒情类纯音乐时总碰壁:明明想做“治愈系钢琴曲”,出来的却像“超市背景音乐”;想表达“淡淡的忧伤”,结果成了“悲情电视剧片头曲”,问题往往出在提示词上——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,而是给AI的“音乐剧本”,这篇文章会带你一步步拆解抒情纯音乐的提示词密码,从情感定位到细节描述,让你的每个音符都带着故事,每个旋律都能“情绪价值拉满”。
拆解抒情纯音乐的“情感密码”
抒情纯音乐的灵魂是“情感”,就像人说话时的语气,同样的文字用不同语气说出来,感觉天差地别,在写提示词前,得先搞清楚你想让听众感受到什么——是深夜加班后的温柔治愈,还是毕业季的怀旧怅惘,又或者是雨后初晴的清新释然?这些情感不是模糊的“好听”,而是能被具体感知的情绪颗粒。
我曾帮朋友写过一个“治愈系”提示词,一开始他只写“抒情纯音乐,好听的”,结果AI生成了一段节奏混乱的电子乐,后来我们把情感锚定在“冬日暖阳下的热可可”,描述成“像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地毯上,温暖中带着一丝慵懒,没有强烈的起伏,却能让人放下紧绷的肩膀”,AI立刻给出了一段钢琴为主、弦乐为辅的曲子,每个音符都像在轻轻拍着后背——这就是精准情感定位的魔力,它让AI不再猜谜,而是直接“走进”你设定的情绪房间。
提示词的“三段式”黄金结构
如果把提示词比作盖房子,那结构就是承重墙——少了它,音乐就会“塌掉”,经过几十次测试,我发现“情感基调+乐器组合+细节修饰”的三段式结构最稳定,就像做蛋糕时“蛋糕胚+奶油+装饰”的搭配,简单却能出效果。
第一段“情感基调”是地基,要明确写出核心情绪,带着夏夜蝉鸣的怀旧抒情纯音乐”;第二段“乐器组合”是主体,指定谁是“主角”谁是“配角”,以木吉他为主奏,辅以风铃和远处的雷声采样”;第三段“细节修饰”是装修,补充旋律走向、速度、场景联想,旋律像藤蔓慢慢爬上老墙,速度70BPM,适合独处时循环播放”,我用这个结构写过一个“雨天治愈”提示词:“雨后清晨的治愈抒情纯音乐,钢琴为主奏,搭配竖琴和弦乐铺底,旋律如雨滴落在青石板上般清脆,速度65BPM,带着青草和泥土的湿润气息”,生成的音乐甚至让我想起小时候趴在窗边看雨的日子——结构对了,AI的“理解能力”会瞬间翻倍。
情感关键词:让AI“读懂”你的情绪
情感关键词就像给AI递“情绪字典”,你写得越具体,它翻得越准确,很多人喜欢用“好听”“感人”这类模糊词,就像对厨师说“做个好吃的菜”,结果可能是甜的也可能是辣的,不如换成“带着未说出口的遗憾”“像奶奶织毛衣时的温柔”“雨后彩虹出现时的惊喜”,这些带着场景和动作的描述,能让AI捕捉到情绪的“褶皱”。
我试过把“悲伤”细化成“像弄丢了童年玩具的那种难过,不是嚎啕大哭,而是晚上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惦记”,AI生成的曲子里,小提琴的颤音像极了小声的抽泣;后来又写“像收到久未联系朋友来信的温暖”,钢琴的旋律立刻变得轻快又带着点小心翼翼的喜悦。好的情感关键词不是“描述情绪”,而是“表演情绪”——你把情绪演给AI看,它才能帮你唱出来。
乐器与音色:给音乐“穿对衣服”
乐器就像音乐的“穿搭”,穿对了气质满分,穿错了就会“尴尬”,抒情纯音乐里,钢琴是“万能百搭款”,清澈又温柔,适合大多数情感;小提琴是“情感放大器”,悲伤时像哭泣,喜悦时像歌唱;大提琴是“深沉的诉说者”,适合怀旧或厚重的情绪;竖琴和风铃则是“氛围感神器”,能让音乐瞬间“飘起来”。
我曾踩过一个坑:想做“清新治愈”的音乐,却同时用了钢琴、小提琴、古筝、电子鼓,结果AI生成的曲子像个穿着西装搭配运动鞋的人,杂乱又别扭,后来简化成“钢琴+吉他”,吉他轻轻扫弦像风吹过树叶,钢琴点缀其间像阳光跳跃,瞬间“氛围感拿捏”,记住一个原则:抒情纯音乐的乐器组合,主角永远只有一个,配角不超过两个,就像拍照时“一个C位+两个背景板”,多了就会抢镜。
节奏与速度:控制音乐的“呼吸节奏”
节奏和速度是音乐的“呼吸”,太快像气喘吁吁的赶路,太慢像昏昏欲睡的午后,都抓不住抒情的精髓,抒情纯音乐的速度通常在60-80BPM之间,就像人平静时的心跳,既能让人放松,又不会觉得拖沓。
我试过写“怀旧”提示词时把速度设成50BPM,结果音乐慢得像蜗牛爬,听完只想打哈欠;后来调到75BPM,配上“旋律像老唱片卡壳般偶尔停顿”的细节,立刻有了“回忆里的画面忽明忽暗”的感觉,节奏方面,避免复杂的切分音和强烈的鼓点,多用“舒缓的四分音符”“连贯的八分音符”,就像说话时慢慢吐出的句子,每个字都带着情绪的余温。
场景化描述:给音乐“画一幅画”
如果说情感关键词是“情绪说明书”,那场景化描述就是“情绪连环画”——让AI看到具体的画面,它才能生成有“镜头感”的音乐,比如写“孤独”,不说“一个人很孤独”,而说“深夜空无一人的公交站台,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,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”;写“温暖”,不说“很温暖”,而说“老沙发上晒过的毛毯,手里捧着刚泡好的茶,窗外的雪静静落在松树上”。
我用场景化描述写过一个“毕业季”提示词:“六月毕业季的怀旧抒情纯音乐,以口琴为主奏,辅以远处操场的喧闹声采样,旋律像校服下摆被风吹起的弧度,速度72BPM,带着粉笔灰和旧课本的味道”,生成的音乐里,口琴的调子一起,我仿佛立刻回到了搬着书本走出教室的那个下午——场景越具体,音乐的“代入感”就越强,听众甚至能“闻”到你描述的气味。
进阶技巧:风格融合与细节“彩蛋”
当你熟悉了基础操作,就可以试试“风格融合”这个进阶玩法,像做菜时“中西结合”,能碰撞出惊喜,抒情纯音乐+古典”,写“带着巴赫平均律风格的治愈抒情纯音乐,钢琴为主奏,模仿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旋律”;“抒情纯音乐+自然音效”,写“森林清晨的抒情纯音乐,长笛为主奏,穿插鸟鸣、溪流和树叶摩擦的声音,旋律如小鹿在林间跳跃”。
细节“彩蛋”也很重要,就像给音乐“藏小礼物”,我曾在提示词里加过“旋律中有三次轻微的变调,像想起某件事又突然忘记”,结果AI真的在曲子里设计了三次不突兀的转音,像极了回忆里的“卡壳”;还加过“结尾渐弱时混入小孩的笑声采样”,让悲伤的音乐多了一丝“遗憾中的希望”,这些小细节不用多,一两个就够,却能让你的音乐从“流水线产品”变成“手工定制款”。
提示词优化:从“差不多”到“刚刚好”
好提示词不是一次写成的,就像画画要反复修改,你得学会“听着音乐改提示词”,第一次生成后,仔细听哪里不对:如果情感太淡,就加强情绪关键词,比如把“温柔”改成“像妈妈摸头时的温柔”;如果乐器太吵,就明确“音量占比”,钢琴音量60%,弦乐30%,风铃10%”;如果旋律没记忆点,就加“副歌部分重复三次主题旋律”。
我曾写过一个“秋日怀念”提示词,第一次生成的音乐太“甜”,不像怀念像热恋,后来我把“温暖”改成“带着枫叶落地的萧瑟温暖”,乐器里去掉了风铃,加了“大提琴低音区铺垫”,再生成时,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都像在说“那年秋天,我们在银杏树下说了再见”——优化的过程,其实是你和AI“磨合”的过程,多试几次,它会越来越懂你的“口味”。
3个高分提示词案例,照抄也能火
最后分享3个我测试过的高分提示词,你可以直接用,也可以当模板改:
案例1:治愈系·午后阳光
“冬日午后阳光的治愈抒情纯音乐,钢琴为主奏,搭配吉他和弦乐,旋律如热可可在杯子里慢慢融化般丝滑,速度68BPM,带着羊毛围巾的柔软质感,适合搭配读散文时播放,我用这个提示词生成的音乐,被朋友拿去当vlog背景音乐,评论区好多人问‘BGM是什么’——情绪价值拉满就是这么简单。”
案例2:怀旧系·老巷子
“带着老巷子气息的怀旧抒情纯音乐,以二胡为主奏(用轻柔模式),辅以古筝和远处的自行车铃铛声,旋律像老藤椅摇晃的节奏,速度60BPM,有灰尘在阳光里跳舞的慵懒感,生成的音乐甚至让我爷爷跟着哼了起来,说像他年轻时住的那条巷子里的声音。”
案例3:清新系·海边日出
“海边日出的清新抒情纯音乐,长笛为主奏,搭配海浪声采样和竖琴,旋律如朝阳从海平面升起般逐渐明亮,速度75BPM,带着海盐和湿润海风的气息,适合做晨间唤醒音乐,我每天早上用它当闹钟,再也不是被刺耳铃声吓醒,而是像被海边的风轻轻推醒。”
其实写提示词就像和AI“聊天”,你说得越具体、越真诚,它回给你的音乐就越动人,别害怕试错,毕竟比起请人作曲,用Voicenotes AI生成音乐的成本只是“几分钟的文字”,现在就打开你的Voicenotes AI,把心里的情绪写成提示词——说不定下一段让你循环一整天的纯音乐,就藏在你的文字里呢。
欢迎 你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