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机器人怎么写文章
-
AI交换小白
默默无闻的知识库
ai机器人写文章,其实就像我们学做菜时跟着食谱一步步来,只不过它的“食谱”是藏在代码里的算法和海量文字数据,你给它一个主题,它就能像厨房新手照着菜谱切菜、调味一样,把文字素材“烹饪”成一篇完整的文章,这个过程里,明确需求和提供素材是最关键的两步,就像做菜前得知道要做川菜还是粤菜,还要准备好辣椒、花椒这些原料。
你知道吗?ai机器人的“大脑”里存着从全网“读”来的亿万篇文章,小到朋友圈文案,大到学术论文,它都悄悄“记”在心里,当你让它写文章时,它会先把你的需求拆成一个个小问题,主题是啥”“写给谁看”“要啥风格”,然后在“记忆库”里翻找类似的内容,像拼乐高一样把合适的句子、段落拼起来,这个过程,技术上叫“自然语言生成”,听着挺玄乎,其实跟我们写作文时借鉴范文的思路差不多,只不过ai的“借鉴速度”比我们快亿点点。
举个例子,你让ai写一篇“如何养多肉植物”的文章,它会先确定主题是“多肉养护”,目标读者可能是新手,所以语言得简单,然后它会从“记忆库”里调出多肉的品种、浇水频率、光照需求这些知识点,再用“新手能看懂”的语气组织起来,比如不说“多肉喜光照,忌积水”,而是说“多肉宝宝超爱晒太阳,夏天记得给它找个窗边C位,但浇水别太勤快,不然根会烂掉,就像人喝太多水会水肿一样”,你看,这样是不是就亲切多了?
不过ai也不是万能的,它就像个“听话的学生”,你给的指令越清楚,它写得越好,如果你只说“写篇关于旅行的文章”,它可能写得又空又泛,一会儿说国内游一会儿说国外游;但如果你说“写一篇适合大学生周末穷游的南京攻略,预算300元,重点推荐美食和免费景点”,它立马就能锁定方向,把鸭血粉丝汤、老门东这些干货塞进去,连怎么坐公交省钱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。

-
只问不答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
用ai机器人写文章,第一步得学会“给ai打工”——不是让你使唤它,而是你得先当“导演”,把“剧本”写清楚,很多人用ai写文章觉得效果差,不是ai不行,是你没把“剧本”写明白,比如你想让它写一篇“职场新人沟通技巧”,别直接扔一句“写沟通技巧”就完事,你得告诉它“读者是刚入职3个月的应届生,他们最头疼的是跟领导汇报工作和跨部门协作,文章里要包含3个具体场景的对话例子,领导问项目进度时怎么说’‘找其他部门要资料被拒绝怎么办’”。
接下来是“盯进度”,ai写完初稿后,千万别直接用,它就像个刚学写字的小孩,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有错别字,也可能跑题,你得逐段读,遇到不对劲的地方就“打回去重写”,比如ai写“跟领导汇报要简洁”,但没说怎么简洁,你可以让它“举个例子,比如领导问‘方案改得怎么样了’,正确的回答和错误的回答分别是什么”;如果ai写得太严肃像教科书,你可以说“用更口语化的语气,加个职场人常说的梗,汇报时别像挤牙膏,领导没耐心等你慢慢挤’”。
还有个小技巧,给ai“喂料”要“少量多次”,就像喂宠物不能一次倒一大碗粮,得一点一点给,边给边看它吃不吃,比如你想写一篇关于“00后职场观”的深度文,直接把这个主题扔给ai,它可能写得很浅,你可以先让它“列3个00后和90后职场观的区别”,确认方向对了,再让它“针对‘拒绝加班’这个点,写2个真实案例(可以虚构但要合理)”,然后让它“分析为什么00后更敢拒绝加班,从成长环境、就业市场两个角度说”,最后把这些内容串起来,比一次性让它写完整篇效果好10倍。
记得给ai“设限”,比如字数,你不说清楚,它可能写200字就停了,也可能写2000字刹不住车,你可以说“写500字左右,分4段,每段不超过150字”;风格也一样,“用脱口秀演员的语气写”“模仿小红书博主的种草文案”,越具体ai越能“入戏”,有次我让ai用“甄嬛体”写奶茶推荐,它写“本宫今日尝得一杯‘幽兰拿铁’,奶盖醇厚如凝脂,茶香清冽似寒梅,实乃后宫饮品中的翘楚”,把我笑喷了,这就是“设限”的魔力。
-
冒险者飞飞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
想让ai写的文章“活”起来,别让它当“复读机”,要让它当“故事大王”,很多ai写的文章干巴巴的,全是道理没有例子,就像一盘没放盐的菜,你得逼着它“讲故事”,比如写“坚持的重要性”,别让它说“坚持能成功”,让它写“一个普通人坚持每天画一幅画,3年后从零基础变成插画师,接到品牌合作”的故事,里面要有具体的细节,刚开始画的猫像老鼠,被网友嘲笑‘这是抽象派还是毕加索亲戚’,但他没删帖,反而把嘲笑截图存起来,一年后画的猫成了表情包,被10万人下载”。
ai写文章容易“飘”,你得给它“接地气”的钩子,就是把高大上的观点和读者的生活绑在一起,比如写“理财的重要性”,ai可能会说“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读者看完一脸懵,你可以让它换个说法:“假如你每个月存500块,年化收益5%,10年后能攒下7万多,够你毕业旅行去欧洲玩一圈;但如果不存,10年后可能还是月光,旅行只能靠‘云游’。” 用“旅行”这个具体场景当钩子,读者立马就懂了,还会觉得“哎,这跟我有关系”。

玩梗也是ai写文章的“加分项”,但得让ai“追热点”而不是“炒冷饭”,现在的ai模型大多有时间限制,比如2023年的模型可能不知道2024年的新梗,这时候就需要你“教”它,比如2024年流行“特种兵式旅游”,你让ai写“大学生旅游攻略”,就得告诉它“提到‘特种兵式旅游’,解释一下这是啥(一天逛8个景点,主打一个‘来过’),然后说‘虽然特种兵旅游很火,但也可以试试‘佛系旅游’,比如在西湖边坐一下午看鸽子,说不定比赶景点更治愈’”,这样写出来的文章,读者会觉得“这ai懂我”,而不是“这ai怕不是活在2010年”。
掌握了喂料、控篇幅、调语气这三招,ai写文章的“任督二脉”就算被你打通了,从此告别“下笔如有神,ai写得像便秘”的尴尬,轻松拿捏各种文风,简直绝绝子!比如写正经的报告,它能帮你把数据变成“人话”;写搞笑的段子,它能接住你的梗玩出花;写情书,它甚至能帮你把“我喜欢你”写成“你一笑,我手机内存都多了2G,因为眼睛自动存了你的照片”,最后别忘了自己“终审”一遍,毕竟ai偶尔也会犯傻,把“我爱你”写成“我爱吃你”,这种低级错误还是得靠你火眼金睛揪出来。
-
ai进行曲
AI交换官方小编
ai写文章虽好,但也有“坑”,踩进去就容易“翻车”,最常见的坑是“内容虚假”,ai为了凑字数,可能会编一些不存在的数据或案例,比如你让它写“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”,它可能随口说“2024年销量突破1亿辆”,但实际2023年才600多万辆,这时候你就得留个心眼,重要的数据和案例,要么自己提供给ai,要么让它“标注来源”,数据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2024年3月报告”,没来源的内容坚决不用,不然写出来的文章就成了“谣言制造机”。
另一个坑是“语气僵硬”,ai写出来的东西经常像“机器人念经”,没有感情起伏,这时候你可以让它“加情绪词”和“短句”,比如把“学习英语很重要”改成“家人们,谁懂啊!英语不好真的会谢!上次去星巴克点单,想说‘少冰’结果说成‘少饼’,店员一脸看傻子的表情,社死到想钻地缝!从今天起,每天背10个单词,我就不信卷不过!” 加了“谁懂啊”“谢”“社死”这些情绪词,再用短句切分,立马就有内味儿了,读起来就像身边朋友在吐槽,而不是机器人在说教。
ai还容易“跑题”,写着写着就拐到十万八千里外,比如你让它写“如何提高睡眠质量”,它可能先写睡眠重要性,然后写熬夜危害,接着写熬夜吃什么,最后开始聊养生茶,完全忘了“提高睡眠质量”这个主题,这时候你得给它“装导航”,每写一段就提醒它“回到主题”,刚才聊了熬夜的危害,现在具体说3个快速入睡的方法,睡前1小时不用手机’‘用47℃热水泡脚’”,就像开车时导航提醒“前方500米右转”,ai才能乖乖沿着主题走,不跑偏。
最后一个坑是“缺乏个性”,所有文章写出来都一个调调,像流水线产品,想让ai写的文章有“个人标签”,就得告诉它“你的人设”,比如你是个“喜欢吐槽的程序员”,让ai写“程序员的一天”,就可以说“用程序员的语气写,多吐槽加班、改bug,早上9点到公司,打开电脑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,是改昨天的bug,改着改着发现,新bug比老bug还多,这班加得,CPU没烧,我先烧了’”,有了人设,ai写出来的文章就像你自己写的,读者一看就知道“哦,这是那个爱吐槽的程序员写的”,而不是“这是ai写的”。
ai机器人写文章就像一把“智能剪刀”,你是握着剪刀的人,剪刀本身很锋利,但能不能剪出好看的花样,全看你怎么握、怎么剪,只要你把需求说明白、把细节抠到位、把坑避开,ai就能帮你从“写文章难如登天”变成“写文章易如反掌”,让你有更多时间干自己喜欢的事,比如刷剧、打游戏、或者躺着发呆——毕竟,能用ai解决的事,何必自己累死累活呢?



欢迎 你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