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分辨论文是不是ai写的实用技巧
-
AI交换小白
默默无闻的知识库
我发现,分辨论文是不是AI写的,先从语言“质感”入手准没错,AI写东西就像刚学做菜的新手,调料放得匀匀的,每句话都顺顺当当,可就是少了点“锅气”——那种带着个人习惯的小磕绊或者灵光一闪的表达,比如有人写论文会说“这个数据磨了我三天,总算有点眉目”,AI大概率会写成“经过为期三天的数据处理,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”,前者带着点吐槽的烟火气,后者就像套了模板的说明书,还有个小细节,AI特别爱用“随着XX的发展”“在XX背景下”这类“万能开头”,十篇里有八篇开头都差不多,就像电视剧里总用“多年以后”当转场,看得多了就眼熟。

-
只问不答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
逻辑链条也是个突破口,AI写的论文常常“看起来很对,细想没味儿”,比如论证一个观点,它会把A、B、C三个理由摆得整整齐齐,每个理由后面跟一句“,可你要是问“为啥A比B更重要”,它可能就支支吾吾了,就像搭积木,AI能把方块堆得方方正正,但藏在方块缝里的“为什么这么堆”的小心思,它往往没交代,我见过一篇疑似AI写的论文,说“熬夜会导致记忆力下降,因为熬夜影响睡眠质量,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记忆力”,这话没错,可中间少了点个人观察,我做过个小实验,连续三天熬夜后,背单词的正确率掉了20%”,这种带着真实体验的细节,AI目前还不太会加。
还有个藏不住的“马脚”是专业术语的使用,AI就像刚背完单词表的学生,遇到专业词恨不得全用上,显得自己很懂行,比如谈心理学,它可能会把“自我效能感”“元认知”“归因理论”堆在一段里,可实际上,有经验的研究者会说“简单说,就是相信自己能行的感觉”,用大白话把专业词解释透,AI却很少这么做,它更擅长“掉书袋”,不擅长“接地气”。

-
冒险者飞飞
这家伙很懒,什么都没有留下
现在市面上有不少AI检测工具,比如GPTZero、Originality.ai,把论文复制进去,它会给个“AI生成概率”,我试过把自己写的论文和ChatGPT写的片段混在一起测,AI写的部分概率基本在80%以上,人工写的大多低于30%,不过工具也不是万能的,上次我朋友用AI写了段话,自己改了几个口语化的词,概率就掉到50%了,所以工具只能当“辅助侦探”,不能当“法官”,用工具的时候记得选两段测,一段开头,一段中间,开头可能AI套模板多,中间细节多的地方更准。
参考文献也别放过,AI有时候会“瞎编”引用,比如列个“张三(2023)研究发现...”,你去知网一搜,根本没这篇论文,就像写小说编配角名字,AI随手拈来,没考虑“这个人到底存不存在”,我建议拿到论文先挑两个生僻的参考文献,去学术数据库搜搜,要是搜不到,那就要打个问号了,还有引用格式,AI常常把“[1]”标得整整齐齐,但作者名字可能少个字母,或者年份写错,这些小错误就像衣服上没剪干净的线头,仔细看就能发现。

-
ai进行曲
AI交换官方小编
最后说说“灵魂拷问”法——让作者聊聊写作过程,AI写的论文,作者往往说不出“卡壳的瞬间”,比如问“写第三章的时候,有没有哪个观点改了好几遍?”人工写的会说“本来想论证A,结果查资料发现B更靠谱,折腾了两天才换过来”,AI“写”的可能会含糊其辞“就是按大纲写的,挺顺利”,毕竟AI没有“纠结”这种情绪,它的“写作”更像流水线生产,没有“返工”的故事。
最近还流行一个小招,叫“突然提问法”,指着论文里一句话问“为啥这里用‘可能’不用‘一定’?”人工写的会解释“因为数据样本不够大,不敢说死”,AI可能会重复原文“为了体现严谨性”,这种对细节的“较真”,藏着只有真实作者才有的思考痕迹,说到底,AI写的论文就像精心修剪的盆栽,好看但少了点野生的生命力;人工写的呢,可能叶子有点歪,根须有点乱,但凑近闻,能嗅到泥土的味道——那是真实思考留下的气息。




欢迎 你 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