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通义听悟使用教程指南 通义听悟会议记录内容怎么写

通义听悟会议记录内容怎么写

发布时间: 浏览量:1 0

通义听悟作为阿里达摩院推出的AI会议记录工具,就像给会议记录装上了“涡轮增压”,能把2小时的会议音频快速转写成文字,还能自动提炼重点,但很多人拿到AI转写的文本后,还是不知道怎么整理成规范的会议记录——要么是大段文字堆在一起像“裹脚布”,要么是关键信息藏在角落里没被发现,今天我就用自己踩过的坑和总结的经验,手把手教你用通义听悟写出既清晰又实用的会议记录,让你从此告别“会议结束,大脑空空”的尴尬,轻松成为团队里的“会议记录小能手”。

会议前的准备工作:给AI画好“作战地图”

要让通义听悟准确捕捉会议重点,提前的准备工作就像给AI“画地图”,能让它少走弯路,我第一次用通义听悟时,直接拿着手机进了会议室,会议主题、参会人信息啥都没填,结果AI把“项目进度汇报”识别成了“项目京都汇报”,闹了个小笑话,后来学乖了,每次会议前花2分钟在通义听悟APP里填好会议主题参会人名单,Q3产品迭代会议”“参会人:张三(产品)、李四(技术)、王五(运营)”,AI识别上下文的准确率立马提升了一大截,连同事们带口音的发言都能精准捕捉,录音环境也得注意,之前在开着空调的会议室录音,空调外机的噪音让“需求变更”变成了“需求变更是空调”,后来提前10分钟关了空调,转写文本干净得像刚擦过的桌面。

通义听悟会议记录内容怎么写

导入会议内容:让AI“听”清每一句话

准备工作做好了,接下来就是把会议内容“喂”给通义听悟,这款工具支持三种导入方式:本地音频/视频上传、实时录音、第三方平台文件导入,我常用的是本地音频上传,手机录完会议后,直接在APP里点击“导入文件”,选好MP3格式的录音(它还支持MP4、WAV等常见格式,文件大小不超过2GB就行),3分钟不到就完成了转写,比之前手动边听边打字快了至少10倍,如果是临时会议,来不及提前准备录音设备,就用“实时录音”功能,打开APP点击底部“实时录音”按钮,会议开始后AI会自动同步转写,连中途加入的同事发言都能无缝衔接,上周部门临时开了个紧急会议,我用实时录音功能记完,散会时已经拿到了初步的文字稿,同事们都调侃我“你这记录速度比火箭还快”。

AI转写与初步整理:给文字“挑错改错”

AI转写完会生成一份原始文本,就像刚从地里摘回来的蔬菜,带着点“泥土”——可能有错别字、漏记或者发言人混淆的情况,我之前遇到过“张三说明天交方案”被写成“张三说明天交方按”,“李四负责UI设计”变成“李四负责UI设技”,这些小错误不修正,后续整理重点时很容易跑偏,通义听悟的“编辑”功能很好用,长按错误文字就能直接修改,还能给每个发言人打标签,比如把“李总”的发言标为“李总:”,“小王”的发言标为“小王:”,这样后续查看时谁提了什么意见一目了然,我现在养成了习惯,转写完成后先花5分钟通读一遍文本,重点看人名专业术语,API接口”会不会被写成“APP接口”,“迭代版本”有没有变成“迭代坂本”,改完这些小细节,后面的整理工作会顺畅很多。

重点信息提取:让关键内容“跳”出来

会议记录的核心是“重点”,要是把所有话都堆进去,跟没记一样,通义听悟自带“重点标记”功能,AI会自动识别结论、待办事项、问题等,但偶尔会“偷懒”,比如上次会议里,领导说“下周一之前把需求文档发给客户”,这么重要的待办事项,AI居然没标出来,我赶紧长按这句话,点击“标记为待办”,系统会自动给文字加上加粗样式,还会把它归到右侧的“待办事项”板块里,除了待办,还能标记““问题”“行动方案”,产品优先级:先做用户反馈最多的支付模块优化”标为“,“技术部人手不足,需要协调外包资源”标为“问题”,自从学会手动补充标记,我整理的会议记录里待办事项从之前漏记3项变成现在的0漏记,团队执行效率肉眼可见地提升了。

结构化排版:给会议记录“搭骨架”

就算重点都标出来了,文字堆在一起还是像没拆包装的快递——找不到头绪,好的会议记录得有清晰的“骨架”,比如分“会议主题、参会人员、会议时间、议题讨论、待办事项”几个板块,通义听悟的“模板中心”里有现成的标准会议记录模板,点击套用后,系统会自动把转写文本里的内容“填”到对应板块,比如参会人名单自动对应“参会人员”栏,标记的结论自动归到“部分,我之前自己排版时,总把“议题讨论”和“待办事项”混在一起,同事看了说“像在看天书”,用了模板后,页面清爽得像刚整理过的书桌,上周领导还在群里夸“这个会议记录格式规范,一看就知道重点在哪”,如果团队有特殊需求,还能自定义模板,比如我们运营团队会加上“数据指标”板块,每次会议后把关键数据填进去,方便后续复盘。

协作与修订:多人智慧“补全”记录

一个人的记忆力有限,就算AI再厉害,也可能漏记某些细节,通义听悟的协作功能就像给会议记录开了个“共享编辑室”,能邀请参会同事一起修订,我整理完初稿后,点击右上角“分享”按钮,选择“邀请协作”,输入同事的手机号或钉钉账号,他们就能在线编辑,上次项目会议,我漏记了客户提的“首页Banner要加动态效果”,协作的设计师同事看到后直接补充了进去;技术同事还把“后端接口开发时间”从“5天”修正为“7天”(之前我听错了),这种多人协作的方式,让会议记录从“个人视角”变成了“团队视角”,再也不用担心因为自己漏听漏记导致信息偏差,毕竟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,团队一起把关才靠谱。

导出与分享:让记录“跑”到每个人手里

整理好的会议记录不能只躺在自己手机里,得让团队每个人都能看到,通义听悟支持多种导出格式,我通常根据需求选择:给领导汇报用Word格式(方便领导批注),发团队群用PDF格式(避免格式错乱),如果要导入到项目管理工具,就选Markdown格式,导出时记得勾选“包含重点标记”,这样导出的文件里,之前标记的待办、结论还会保留加粗样式,一目了然,分享也很方便,直接生成链接发给同事,或者一键分享到钉钉、企业微信群,上次会议记录分享后,不到5分钟群里就有人回复“收到,已查看待办”,比之前挨个发消息催大家看记录高效多了,现在我们团队形成了默契,会议结束后1小时内,通义听悟整理好的记录就会出现在群里,再也没人问“会议记了啥,能发我一份吗”。

实战案例:从“混乱记录”到“高效模板”

说再多理论不如看实战效果,我刚用通义听悟时,整理的会议记录堪称“灾难现场”:大段文字不分段,重点信息用波浪线画得像心电图,参会同事看了直摇头,后来跟着上面的步骤一步步优化,现在的记录已经成了团队的“范本”,上个月部门做Q3规划会议,2小时的会议,我从导入音频到导出终稿只用了40分钟,记录里清晰列着“3个核心议题”“5条关键结论”“8项待办事项”,每个待办事项还标了负责人和截止时间,领导拿着记录当场说:“以后大家都按这个标准来,效率能提一大截。”最让我惊喜的是,之前整理会议记录要占用下班后1小时,现在上班时间就能搞定,毕竟打工人的时间宝贵,谁也不想会后对着录音逐字扒拉,现在团队开会都调侃“有通义听悟在,会议记录再也不是‘老大难’,简直是摸鱼神器”——咱们是用省下来的时间做更重要的事啦。

用通义听悟写会议记录,其实就像搭积木:提前准备好“积木块”(会议信息、清晰录音),AI帮你把积木堆起来(转写文本),你再动手调整形状(整理重点、排版),最后邀请大家一起检查(协作修订),一座漂亮的“积木城堡”(规范会议记录)就完成了,只要跟着这些步骤走,你也能从“会议记录困难户”变成“高效记录达人”,让每一次会议的价值都被精准捕捉,让团队协作像齿轮一样顺畅运转,现在打开通义听悟,开始你的第一次高效会议记录吧!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请填写验证码

评论列表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